從yahoo小知識看到一段轉載文字: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據說他從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隨機選了300人,然後請他們每個人嘗試寄一封信到波士頓的一位證券業務員。寄信的規則很簡單,就是任何收信者只能把信寄給自己熟識的人。可想而知,這些人會直接認識這位業務員的機會極低,所以需要幾經轉手才有辦法送達目的。問題是平均要轉寄幾次?直覺告訴我們,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一條相續認識的鏈索,把最初的寄信人跟目標的業務員連結起來,若非全然不可能,也應該會費盡周折。然而出人意表的是,大約只需六次轉寄便完成任務。一般稱為「小世界」(small world)的模式於焉誕生......」
幾年前只不過是在公事上通過幾次電話,大家互相匆匆留下名字,隨後完成了一個安排借書的動作。當時自己都認為這個關係就此完結。然後她不再是記者,我也再不是採購員......
誰不知透過一個人,今天我竟然「重遇」她,和她吃了一頓飯,她還在堂上「分享」她的作品及她心中的那團「霉」。
那一種connection的變異,我真的覺得很奧妙....
有好幾次和自殺事件有擦身而過的經歷。
親眼目睹的包括親人在我面前倒出粉紅色的柔順劑然後拿來喝,我和她掙扎了一輪後才能從她手中搶回那碗柔順劑。然後有一剎念頭閃過,既然大家都咁痛苦,不如一起跳下去就算吧......
另一次就是有一年用報紙墊著餐桌吃飯,發現報紙上有一篇自殺新聞,大大的圖片裏橫陳了一具身穿睡衣但血肉模糊的屍體。據報導死者的年紀和我差不多,剛完成碩士課程,但出來工作後感到懷才不遇,於是走上不歸路。誰不知幾日後,從男友的口中得知,他的「結拜兄弟」結束了自己生命,而那位兄弟就是那段報導裏的「主角」。我當時在問自己,我工作也鬱鬱不得志,難道這是唯一的出路? 我站在窗邊呆望著下面,良久......
兩次相遇,但最終都卻步,原因是我沒勇氣這樣「壯烈犧牲」。
不過再想這種犧牲若換來身邊的人一生的傷痛,那自己是永遠沒法得到解脫的,倒不如拿出勇氣去面對生活。
1 則留言:
The purpose of running is to search for the fantasy of death.
--g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