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星期二

生活懸空感

當我以為過了一個weekend我還能好好的將精神放在兩份assignment上,原來是事與願遺。
精神和身體正處於極度透支的情況。差點兒連上班都不願上,回家倒頭就睡,睡醒了又上班,上班又處於mindless的狀態,什麼都不想去想。於是工作上做了一個錯誤的買賣決定...seems a vicious cycle going on and on.......

趙來發說這樣的狀態叫做生活懸空感......

好擔心到最後都是完成不了......

2008年4月26日星期六

最後第十四堂星期六的課

就將此片段送給這個課程的導師hyf
(haha..雖然是超低能一點:P)

2008年4月24日星期四

遇上Mr. Morrie (2)

1999年4月,一個徬徨的4月。

J還在上大學。

W的腳患始終都未能醫好,上樓梯似乎力不從心,走路總是靠著牆而行。她曾經獨自在超級市場購物時,突然整個人跌倒趴在地上,當時連上前扶她一把的人也沒有,她用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夠站起來。

不過最要命的是,W的精神受到極大的困擾。對她來說,身邊每一個人都好像帶著某一種陰謀,彷彿想置她於死地。無論是樓下的看更伯伯,對面大廈的某一戶人家,公司專用小巴的司機,甚至是鄰座的同事,她都認為他們是同謀者。

有一次,她帶著哭喪似的面容向J說:「我被人陷害,我就快死了。」
「為什麼?」J問。
「我昨天將份文件放在辦公室的夾萬裏,誰不知下午它不見了。我翻箱倒櫃都找不到。怎知今天它又出現了,但中間缺了一頁。」
「既然找到了就算數吧。」J答。
「不是,不是這樣的簡單。只有我才知道那個夾萬的密碼。一定有人想害我......」
過了一陣,J對W說:「你還是不要再做下去吧。」

W離職那天,J扶著她回公司收拾個人物品。同事們都覺得很奇怪。
期間,W桌上的電話響起,於是W拿起電話來聽,初時顯得很沉默,但漸漸W的面容扭曲起來,然後她突然將電話聽筒遞給J,抱著面說:「我真不明白她在講什麼......」
J被迫接過電話,還感覺到聽筒傳來「喂,喂」的聲音。她深呼吸,跟著就對聽筒的另一方說:「不好意思,W小姐有點不適離開了座位,我是她的同事,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原來對方是因為文件上有些數字不清晰,於是打來想和W核實一下。
臨離開辦公室前,有一位公司高層走來和W握手,並多謝她多年來盡心盡力為公司服務。然後W和J進了升降機。
升降機門關上後,W對J說:「他是奸的。」

J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點時間與空間,獨自上街。
她走著走著,走到銅鑼灣霎東街,在店舖與店舖之間找到一扇玻璃門。那是洪葉書店的入口。
那處是她最愛打書釘的地方。
走上那條窄窄的樓梯,眼前是一個明淨的書室。
J走到最近樓梯口的一張大陳列桌,桌上放了最新出版的書籍。
在書叢中,J被一片紅色吸引著,封面上寫著「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翻開內頁,全都是有關生命的課題,似乎都頗有意義。而且主角莫瑞是一個癱瘓的人,J在想,沒有人比他的情況更惡劣吧,為何他還能活得這樣豐盛?
J又想,沒有人比W更需要看這本書吧。
不過在那個心靈需要雞湯的年代,J覺得其實連自己都需要一點導航......

J將那本書交給W,並將故事略說一遍,鼓勵她看下去。但W以一個毫無表情的面目作回應。
過了數天,書似乎有被翻過的痕跡,然而除了那被閱過的數頁外,餘下的又是那樣光潔如新。
再過數天,書終於進入呆在書櫃裏的日子。
直至那一天......

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

遇上Mr. Morrie (1)

2007年4月的一個星期日清晨,J獨自回到office,著了自己位置上面的那排光管燈,回到自己那張被十堆catalogue圍住的小小辦公桌,開著電腦,準備為書展訂單奮戰。

當電腦呈現那個滿佈files的桌面wallpaper,她好像念咒般對自己說:「我今日的target是RHUS和RHUK。」

她開了IT部同事預先幫她準備好的excel file,那是MS Office 2007版本的file。Excel 2007 版與 2003版的分別之處就是它能容納1,048,576 row 的data,而2003版則只能容納65,536 row的data。

J在那個有超過100,000行data的file裏,純熟地在"L2" 那個column按下filter按鈕,然後以最快速度找尋代號R05。跟著就將R05的有關資料複製到一個新的File內,暫時給它一個名稱做BF07_HUMLIFPRO_R05。

她心想,R05都有3,750 row,要用半日時間完成它簡直是挑戰人體極限。不過沒法子,如果船期趕不了,到時展場空蕩蕩,那一萬支箭是逃不了......於是她只能和自己說句:「J,加油呀!」

當開始振作起來的時候,J在BF07_HUMLIFPRO_R05的file的第一row看到這串13位數字及名字:

9780307275639 TUESDAYS WITH MORRIE

J突然感到心口好像凹陷了下去,她深深的呼了一口氣。
五秒。
然後她在心裏面問:「為什麼香港人來來去去都是看這些書?我可不可以不再訂它?」
不過她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書展沒有bestselling title是會被人詬病的。更何況是它是top of the list。
「算吧。」J說,然後認命地在order qty那一個cell填上3個位的數字。

2008年4月19日星期六

六重分隔‧與自殺相遇

從yahoo小知識看到一段轉載文字: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據說他從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隨機選了300人,然後請他們每個人嘗試寄一封信到波士頓的一位證券業務員。寄信的規則很簡單,就是任何收信者只能把信寄給自己熟識的人。可想而知,這些人會直接認識這位業務員的機會極低,所以需要幾經轉手才有辦法送達目的。問題是平均要轉寄幾次?直覺告訴我們,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一條相續認識的鏈索,把最初的寄信人跟目標的業務員連結起來,若非全然不可能,也應該會費盡周折。然而出人意表的是,大約只需六次轉寄便完成任務。一般稱為「小世界」(small world)的模式於焉誕生......」

幾年前只不過是在公事上通過幾次電話,大家互相匆匆留下名字,隨後完成了一個安排借書的動作。當時自己都認為這個關係就此完結。然後她不再是記者,我也再不是採購員......
誰不知透過一個人,今天我竟然「重遇」她,和她吃了一頓飯,她還在堂上「分享」她的作品及她心中的那團「霉」。
那一種connection的變異,我真的覺得很奧妙....


有好幾次和自殺事件有擦身而過的經歷。
親眼目睹的包括親人在我面前倒出粉紅色的柔順劑然後拿來喝,我和她掙扎了一輪後才能從她手中搶回那碗柔順劑。然後有一剎念頭閃過,既然大家都咁痛苦,不如一起跳下去就算吧......

另一次就是有一年用報紙墊著餐桌吃飯,發現報紙上有一篇自殺新聞,大大的圖片裏橫陳了一具身穿睡衣但血肉模糊的屍體。據報導死者的年紀和我差不多,剛完成碩士課程,但出來工作後感到懷才不遇,於是走上不歸路。誰不知幾日後,從男友的口中得知,他的「結拜兄弟」結束了自己生命,而那位兄弟就是那段報導裏的「主角」。我當時在問自己,我工作也鬱鬱不得志,難道這是唯一的出路? 我站在窗邊呆望著下面,良久......

兩次相遇,但最終都卻步,原因是我沒勇氣這樣「壯烈犧牲」。
不過再想這種犧牲若換來身邊的人一生的傷痛,那自己是永遠沒法得到解脫的,倒不如拿出勇氣去面對生活。

2008年4月16日星期三

擁抱

那天,你問我,
為什麼我擁抱你
我答,是因為我開心。
但其實是因為
我希望在你還有能力擁抱我的時候,
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擁抱。

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如出一轍



就好像巫師將鬼魅收入葫蘆內,然後貼上符咒一樣。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

又是和諧

為第三份功課做一點資料搜集。從網上找到一份相關的新聞稿:

中新社香港十月七日電 七日的香港大球場,數萬人參與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祭孔大典”——《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暨孔聖誕環球祭孔大典》;山東曲阜祭孔代表團亦首次來港參與祭祀儀式。
香港回歸十周年 暨孔聖誕環球慶典系列活動組委會主席、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在典禮上致辭時表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嶽降二千五百五十八年環球祭孔大典,是一場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的祭孔盛典。香港回歸以後,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社會穩定,經濟欣欣向榮。今天舉辦空前盛大的祭孔大典,將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他強調,是次祭孔大典,將讓全港市民及世界認識中華民族的大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加深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增強炎黃子孫凝聚力,促進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建構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
又是那句和諧社會了......

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

和諧


某一天,經過公司會議室,發現一張巨型字畫被掛在會議室正中央的牆上。
究竟這代表公司處於什麼狀態?
突然想起那些高官永遠在提倡要香港人建設一個和諧社會。
沒努力去處理深層問題,卻用一些空泛的詞語去粉飾太平。

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無題

是無盡的等待。在懸崖。一個人。期望奇蹟的來臨。我想衝破黑暗,無奈被黑暗所嚇倒。新一天,新景象,從新開始。擺脫,解放,忘記過去的苦與憂,成敗得失,錯與罰,指摘,被打倒後重新起來。是一場煉歷,是一場慘痛的煉歷。有誰人能承受得起。我想走向純潔,我想心如止水,我想脫下所有枷鎖,磨去所有瘡疤。蛻變成為一個新人,我急不及待,哪怕倒頭來是又一次的心如刀割。要剛烈的踏出總好過軟弱的留下。你知道那是怎樣的狀態。很混沌,很混亂,我也不想這樣。我不想怎樣的走過來,而又是這樣的離開。我很想拋下自己的過去,不想自己的將來,只嚮往現在。現在是最平靜的,現在是最自然的。現在是純粹的,一切坦然,不詬不凈。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密多時。一切都靜止了。不想任何人,連自己也不想了。一切歸於純粹,是一種純粹,無雜念的境界。一切是非紛爭都歸於零。是的,歸於零,還原基本步,基本得沒可能再基本。我感受聖潔。那是一種虛無、一種虛無的狀態,無我,完全的無我,只有一息尚存。我只幻化成一點呼吸,整個人像融於空之中......

2008年4月6日星期日

丹麥皇「菲」

在車廂內,何生提起Ave的處境。
他說
一個受個教育的女子竟然要來港做家傭的工作,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
我忘記向他說,她的人生即將會改寫,因為她會在不久的將來和一個印尼人訂婚,而那個人正在丹麥工作。約滿後她會在那裏定居,學丹麥語和讀書。
當我還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北歐去看冰川及北極光的時候,她已經比我先行了一步。所以我經常都取笑她是未來的丹麥皇妃。
媽媽還說要陪她到Aalborg一趟,其實我也想去看看呢,不過當我考慮到去那裏要轉三次機,還要獨力一邊推著她,照顧她,一邊拖著行李,那簡直是mission impossible。沒法子,我惟有打消這個念頭。

雖然她的人生似乎有轉機,但我都不禁為她擔心。
那個所謂的終身對象其實與她素昧謀面,全程都只靠msn和長途電話傳情。當然在虚擬世界裏的感情有可能比現實世界裏來得更真切動人,但對我來說,這場關係到終身幸福的賭注未免大了點吧。

她的處境,令我想起近日上contemporary culture有關diaspora和cultural identity的討論。她的人生可以用「向世界出發」來形容,由出生地中爪哇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然後輾轉到台灣高雄,再到香港,之後還要成為北歐居民。所懂的語言包括印尼語、英文、國語、廣東話,遲些還要加上丹麥語,弄中式牛枊、烤蛋糕比起弄家鄉菜還要美味。作為回教徒,她如何面對一重又一重的文化衝擊?真佩服她那份能耐。

相比於她,香港人所謂「面向世界」的能力都真是幼兒班。

想起自己所拍的短片,突然又多一重意義。
如果我選擇遲一年讀這個課程(而何生仍然會再教的話),我想推輪椅和幫我拿攝錄機的人都未必是她。
還是要珍惜眼前人吧!

2008年4月4日星期五

謝謝大家

謝謝大家的留言和小故事,我已經將它們一一打印出來讓媽媽細看。
她還未懂得自己用電腦,不過近日已為她買了手提電腦,只差安排時間教她如何操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她能夠體驗到網絡世界的無窮可能。

生活的勇氣談何容易,尤其是她大半生坎坷的路途。
不過,我發現奇蹟是有可能出現的,只是在乎自己能否敢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