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大家在討論博益關閉的消息。
雖然已經離開了書行半年,但都被這個消息所震憾。
當然我並不是什麼作家的die hard fans,但家中的書架上總有幾本由它出版的袋裝書,由畢華流、林燕妮、村上春樹以至湯水食譜通通都有。
不知道三月之後,當書店將剩餘的書退回後,所空出的書架會放什書呢?
其實博益的事件只是反映了香港出版文化的衰落。現在大家談及文化發展時都只是集中於各項藝術及設計的領域上,書籍作為文化傳承及發展有著中流砥柱的角色,往往被人忽略,社會只是停留在說教式的「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聽到都覺得乏味。
近年有人開始強調書店門面的裝修設計及佈書方式,更希望香港有一間好像誠品的書店,不過都只限於令「購物環境舒服些」、或計算書種、本數與書架之比例,務求「在有限的空間內放多些書種讓讀者選擇」等等。至於書店店員的培養,如何令讀者與作者有更深入的交流等問題,都因為現實商業考慮而被拋開,倒頭來書店都只能變成高檔書籍超市。
何生曾經講過現時的劇評內容比較空泛,其實本地的書評何嘗不是?用少於三百字去介紹一本書,講完內容後剩下的篇幅都只能講句this is the book that you should not miss,哪又怎會成為有深度的評論?
想當初自己報讀這個文化管理課程,其中一個心願就是讀一個有關publishing的course,但當正式上課時,卻發現那個course被取消,publishing這個topic 只會在general management course裏面略為提及,到現在都覺得很無奈。
2 則留言:
磨菇, 很認同你的說法! 有時去書店, 找書會找到發難渣, 店員完全幫不上忙!!
其實都是社會的錯。書店店員薪酬與所需的學識修養完全脫軌。不是說做書一定要人工高,但在香港有學識的通常都不會以此為首選。而且書店又好像其他零售行業一樣,流失率高,所以很多同工都是欠缺經驗。前幾天吃飯和舊公司的店舖經理談起,她說新請來做customer service的人以前都是賣donut,所以第一天當要面對讀者(尤其是外國客)那些刁難的enquiry,都被問到口啞而第二天就遞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