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第一個故事
你好?我們可算是「相識」了三個星期。其實你所帶給我的訊息及感受,我也深深的感應到。在生死之間找緊與放開是人生中最難熬但最不能逃避的一個過程,就正如那口難吃的菠蘿火腿飯,它好像一個心錨,緊緊扣住那段過程,每當按動這個「飯」掣,難熬的滋味擁上心頭,使人不想回憶,但未感忘記。
其實這陣子我已經準備了一百個問題想問你,包括為何那個護士會「狠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一對母親與孩子分開?究竟有沒有其他人知道那個飯是這樣的難吃?又或者老爸、媽媽當時在想什麼?然而當我落筆之際,我身邊發生了一些事,令我不能不暫時放開你,以去急於處理那件事。那件事似乎很突然,但其實它已經發生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何生的提醒,令我領悟到如果你連自己都不能面對的話,你的路哪會能夠走下去?充其量都只是行屍走肉,一副臭皮囊而已。
不過我相信我始終都會回到你那裏,因為這是人生的終極問題。
你的讀者
蘑菇上
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
Food and Consumption
在堂上看完何生放的一段由捷克導演所拍的短片,非常超現實,但更恐怖的是它更能反映到我們的現實。尤其是最後Dinner那段,它彷彿在告訴大家我們是如何是無忌憚的去消費我們的身體。當電視可以去到高清地步,但電視中人的面貌身材經過特技或人工改造修正,究竟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最真抑或是最假? 當政府向市民宣傳日日運動身體好,於是有人為了營造美好身體(身段),放工拖著疲累的身體不去休息去做Gym,不理會身體的負荷狂跑幾個小時,最後猝死而被certified為有先天性心臟病... 更甚的是大部份人工作十幾小時,休息時間被剝削,身體適應不了壓力脾氣情緒差,於是被所謂專業醫生labelled為情緒病,日日服抗抑鬱丸弄至手震腳震...
***
放學和朋友去佐敦一間「牛奶」店吃晚餐。比起快餐店,我更覺得那裏更令我覺得自己是part of the food consumption line:
進店
坐下
「食咩?」
「茶餐,多士,炒蛋,通粉。」
不消兩秒送上所有食物
吃多士
吃炒蛋
「飲咩?」
「熱鮮奶。」
「餐要另計錢。」
「其實鮮奶同其他飲品都一樣價錢...」
「呢度寫明咖啡或茶..總之餐要另計錢,咁簡單,明唔明白?可以叫華田,好立克,唔駛加錢」
「熱奶茶。」
不消兩秒來奶茶
吃掉大半碟通粉
喝一口奶茶
「仲要唔要?」
然後拿起通粉碟
「仲要」
放低碟
走開
過了十秒
「仲要唔要?」
又拿起通粉碟
「要咯」
放低碟
走開
吃下剩餘通粉
喝光奶茶
放下杯子
收杯碟
在單上疾書數字26,撕下,放到枱上
起身
走到收銀處遞單
付兩張20元紙幣
找一個10元硬幣,兩個2元硬幣
離去
***
放學和朋友去佐敦一間「牛奶」店吃晚餐。比起快餐店,我更覺得那裏更令我覺得自己是part of the food consumption line:
進店
坐下
「食咩?」
「茶餐,多士,炒蛋,通粉。」
不消兩秒送上所有食物
吃多士
吃炒蛋
「飲咩?」
「熱鮮奶。」
「餐要另計錢。」
「其實鮮奶同其他飲品都一樣價錢...」
「呢度寫明咖啡或茶..總之餐要另計錢,咁簡單,明唔明白?可以叫華田,好立克,唔駛加錢」
「熱奶茶。」
不消兩秒來奶茶
吃掉大半碟通粉
喝一口奶茶
「仲要唔要?」
然後拿起通粉碟
「仲要」
放低碟
走開
過了十秒
「仲要唔要?」
又拿起通粉碟
「要咯」
放低碟
走開
吃下剩餘通粉
喝光奶茶
放下杯子
收杯碟
在單上疾書數字26,撕下,放到枱上
起身
走到收銀處遞單
付兩張20元紙幣
找一個10元硬幣,兩個2元硬幣
離去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誰人拿了「我」的故事?
看完一系列同學的博客,我終於知道哪一位同學抽到「我」的故事。
故事的那一刻雖然很短暫,但那確實是我生命中的高峰一刻,因為自那次以後,我要面對的是經年的挫折、困難與痛苦,到這陣子才有一刻的喘定。
不知那位作家講過(或者何生講過?我記不了),當作者將腦海中的故事寫下來的時候,作者對那個故事已經失去了ownership,它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它自己的生命。就算你剛剛寫好的一篇博客,那篇文章都只記著你的身體那一刻所盛載的思想感受,寫完後的下一分鐘,你都已經變成第二個人了-身體內的細胞會增生,會滅亡。就算你在下一分鐘去閱讀自己上一分鐘所寫的事,其實根本就在閱讀「別人」的故事,只不過是你比較熟悉故事的context而已,當中自己對「自己」的閱讀已構成闡釋與改編。故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好像有人在海邊隨意放下一個玻璃樽,它隨水飄流,在第二個岸有人拾起它,雖然都是玻璃樽,但它對於拾者來說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它可以是浪漫故事的開始,一個環保分子的控訴,恐怖起來可以是一個殺人兇器。所以故事要有人看,要有人付予context才令它有其完滿的意義。
或者我應該向「我」的故事說聲:「你走你的路吧,bon voyage!」
故事的那一刻雖然很短暫,但那確實是我生命中的高峰一刻,因為自那次以後,我要面對的是經年的挫折、困難與痛苦,到這陣子才有一刻的喘定。
不知那位作家講過(或者何生講過?我記不了),當作者將腦海中的故事寫下來的時候,作者對那個故事已經失去了ownership,它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它自己的生命。就算你剛剛寫好的一篇博客,那篇文章都只記著你的身體那一刻所盛載的思想感受,寫完後的下一分鐘,你都已經變成第二個人了-身體內的細胞會增生,會滅亡。就算你在下一分鐘去閱讀自己上一分鐘所寫的事,其實根本就在閱讀「別人」的故事,只不過是你比較熟悉故事的context而已,當中自己對「自己」的閱讀已構成闡釋與改編。故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好像有人在海邊隨意放下一個玻璃樽,它隨水飄流,在第二個岸有人拾起它,雖然都是玻璃樽,但它對於拾者來說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意義,它可以是浪漫故事的開始,一個環保分子的控訴,恐怖起來可以是一個殺人兇器。所以故事要有人看,要有人付予context才令它有其完滿的意義。
或者我應該向「我」的故事說聲:「你走你的路吧,bon voyage!」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
From the surface
從故事的表面,有以下的人物、時間、地點、行動:
人物:
敍事者(現在,性別及年齡不詳)
敍事者(七歲,性別依然不詳)
敍事者父親(被敍事者稱為「老爸」)
敍事者母親(被敍事者稱為「媽媽」)
護士
時間:三段時間
敍事者七歲的一晚
由敍事者七歲的那晚起至現時之間的一段時間 (「每次想起都想哭」)
現在 (「到現時為止」)
地點:
瑪麗醫院、醫院走廊、病房、醫院canteen
行動:
去醫院探病、握著手、被人要求離開、鬆開手、吃飯、回憶、想哭
物件:
媽媽身上的喉管、(媽媽的手和身體?)、 菠蘿火腿飯
(to be continued)
人物:
敍事者(現在,性別及年齡不詳)
敍事者(七歲,性別依然不詳)
敍事者父親(被敍事者稱為「老爸」)
敍事者母親(被敍事者稱為「媽媽」)
護士
時間:三段時間
敍事者七歲的一晚
由敍事者七歲的那晚起至現時之間的一段時間 (「每次想起都想哭」)
現在 (「到現時為止」)
地點:
瑪麗醫院、醫院走廊、病房、醫院canteen
行動:
去醫院探病、握著手、被人要求離開、鬆開手、吃飯、回憶、想哭
物件:
媽媽身上的喉管、(媽媽的手和身體?)、 菠蘿火腿飯
(to be continued)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
The Beginning

在第一節課,隨緣抽到一個故事,如下:
七歲的一晚,老爸帶我去看正在醫院留醫的媽媽。一切都很零碎:灰黃的醫院走廊,身上插滿喉管的媽媽,一隻熟悉但有點冰冷的手,很用手的握著七歲的手,然後記得的便是護士以小孩不能在病房太久為由要我走。鬆手的那一刻,也是我最後一次接觸還未去世的媽媽身體,每次想起都想哭。
同一晚的另一個記憶,就是在瑪麗醫院canteen,吃了一個很難食的菠蘿火腿飯。我很少會記得自己前幾天吃了些甚麼,那餐飯是我到現時為止依然記得吃過甚麼的一餐。
***
在何生叫大家寫一個人生中最重要(或最難忘?)的一刻的時候,我腦海閃過的第一個事件就是在醫院發生。不過這涉及太多我不想再面對的回憶,於是我轉而寫第二個事件。想不到收到的故事竟然又是一個醫院故事,還要是同一所醫院!是巧合,還是潛意識作祟?要面對的始終都要面對......
訂閱:
文章 (Atom)